国医大师李业甫:中医推拿疗法的特色与优势
时间:2023-04-06
来源:
▲李业甫 国医大师(1934.12-)
李业甫,第三届国医大师,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推拿科主任医师,从事推拿医教研工作60余年,是我国推拿界泰斗之一。其学术思想,可概括为32字:“病证合参,筋骨并举;博采众法,禅冠其宗;柔中寓刚,一拨见应;医禅结合,治养并重”。现将李业甫教授推拿治疗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仁。
病证合参,筋骨并举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术理论的主要特色,是前人反复医疗实践中所获取的宝贵财富,辨证是以脏腑、经络、病因等理论为基础。以四诊资料为依据,根据它们内在的有机联系,加以分析、综合、归纳,得出疾病的诊断——证。证是症状和体征,是脏腑气血功能异常的病理表现,证提示人体与疾病整体的规律性,是疾病发展阶段中力量对比情况的概括。这一理论在内科医师遣方用药中体现的较为明显。然而,在临床推拿治疗过程中往往强调对病的治疗,而对证的把握较为欠缺。
李业甫认为,推拿治疗疾病时应做到“用推如用药”,牢牢把握“辨证论治,病证合参”这一原则。在具体治疗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病、证确定治法,按照“君臣佐使”的轻重关系选取合适的推拿手法和治疗穴位,做到有的放矢。如在痛经寒湿凝滞证的治疗中,摩揉中脘至中极可疏经行气,化瘀散寒,故可选摩法、揉法为君法;而肝郁气滞证时,揉三阴交可疏肝行气,可选揉法为君法。并根据证候的不同辅以相关手法及穴位方可起到“应手见愈”之功效。
“筋”一词早在《易经》中已出现,《易·系辞》云:“筋乃人身之经络,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处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可见最初的“筋”是指广泛分布于身体各部分的经络。后来《内经》中对筋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灵枢·痿论》记载:“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说明人体的筋都附着于骨上,筋的主要功能为连属关节,络缀形体,主司关节运动。《灵枢·经脉》曰:“骨为干……筋为刚”,筋束骨,骨张筋,骨为筋起止之所,筋作用于骨而产生关节运动,为构成人身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筋为机体活动的动力、联络之纽带;骨为全身之支架,筋络骨,骨连筋。伤筋可影响到骨,伤骨必伴有不同程度的伤筋。
李业甫认为,诸如一指禅推法、按法、揉法、拿法等松解类手法能行气活血,消肿止痛,解除筋肉痉挛,从而达到松解软组织、平衡肌力、解痉止痛、滑利关节、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而旋转法、扳法、拔伸法、背法等整复手法可作用于骨关节,起到矫正关节错缝的作用。在临床治疗中,尤其是伤科疾病的治疗中,常因筋伤与骨伤并存,故应做到揉筋与正骨并举方可起到“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谨道如法,常有天命”之功效。
博采众法,禅冠其宗
李业甫先后求学于合肥医士学校、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安徽中医学院夜大及安徽省卫生厅举办的“国术推拿”学习班。学习期间李业甫跟随中医推拿界各流派名家老师系统而全面的学习各派手法,吸取了众流派的宝贵经验,尤其通过求学于一指禅推拿学派传人朱春霆、王纪松、王伯川、丁季峰,内功推拿学派李锡九奠定了李业甫推拿学术思想的基础。工作期间,他勤于治学,本着“兼收并蓄、去杂存精”的精神,在研习了各推拿流派手法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具有个人特色的推拿手法。
通过对李业甫常用手法频次分布的研究可以发现,其推拿手法应用虽然很广,但一指禅类手法应用频率居于所有手法之最。可见李业甫在临证时是以一指禅类手法为主,但在具体治疗不同疾病时不拘于一法,杂糅了其他各类推拿常见手法。李业甫认为,“一指禅”手法与其他手法有着明显的区别,他的力是在“点”的基础上连贯成“线”,即通常所说的“推穴位,走经络”。其动作要领是“沉肩,垂肘,腕平端,指(拇)吸定,行走如直线,捺劲要大(向外摆动的力量),回劲要小(向内收的力量)”。
此外,还要掌握拇指要实(着力部位),手掌要虚,不能捏紧,除了拇指着力外,其余的动作都要体现出一个“松”字,如:肩、肘放松则不容易疲劳,腕关节放松则摆动灵活而均匀,使力能集中在拇指上。所以,从外表看来,医者动作非常轻松自如,并且富有节律,似乎医者没用劲,但病者被治疗的部位却有一股柔和而舒适,由点成面,渐渐地渗透到肌体深部,而起到治疗作用。由于“一指禅”手法是属于中等刺激量的手法,而且又有渗透、柔和的特点,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适应症也比较广泛,在伤科、内科、妇科及儿科疾病的治疗中均有较好的疗效。
柔中寓刚,一拨见应
“一指禅”派手法强调手法柔和、深透、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特别强调以柔和为贵。主要手法和辅助手法施行时讲究法度,要求意守丹田,气凝指尖,将一指禅功透入肌肤,沿着经络直达病所,“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
李业甫认为,“一指禅”推拿手法之柔中寓刚主要体现为:
“巧” 医者在采用“一指禅”推拿手法治疗上,常常是被动运动做得勤快,而推㨰等手法多显得不足,很不协调,这样会增加病人疼痛,也会影响效果。整复手法一般在推、㨰、揉、搓等手法进行以后(脱臼不宜),局部软组织松弛后施行为好,否则成功率就低。手法除了常规手法还有辅助手法,其中包括俗称的“小手法”。“小手法”是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根据病情客观需要运用的变通之法。所谓“手法之变,存乎一心”。临床主要手法必须有相当火候才能把“小手法”做到得心应手。
“准” “准”字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推拿手法选择精准。李业甫强调,医者在临床中,应根据病人患病病情、身体情况不同,准确地选择适宜的治疗手法,且有轻重疾徐、轻重大小之别。同一种手法在人体不同部位,其幅度亦有大小之别。就㨰法而言,肩背腰腿部位幅度稍大,而在关节部位幅度适当控制。根据不同的病情、不同的部位手法有轻重之别。医者手法轻重是从病人的病情、体质等客观出发的,而且还须重视病人适应度,以病人适应为宜,原则为“知者即止”。
其二指的是穴位定位精准。“一指禅”的主要手法是推法,即以医者拇指尖点按穴位,有规律地快速摆动腕、指关节,犹如针刺的捻、转、提、插,达到治疗目的。由于拇指尖接触面极小,所以相对于其他推拿手法取穴更准,力度更集中。李业甫的一指禅推拿,主要是推、㨰二法,其他手法配合运用。拇指螺纹面适用于全身、脸面部;指端适用于骨缝、关节、穴位;㨰法适用于大面积部位、大关节、腰背四肢,用于治疗湿证。
“量” “一指禅”推拿手法的力,是一种功力,不能单纯理解为“用力”、“有力”,可以理解为医生通过长期锻炼而产生的协调力。它是根据手法要领和患者病情、体质、客观需要综合考虑的力,要求用力柔和能深透到病灶部位,“力宜灵,不宜滞。”“一指禅”派手法有两个代表性手法即推法和㨰法。推法要领为:沉肩,沉肘,腕端平,手握空拳,指吸定,指实,掌虚,腕关节主动带动指关节,蓄力手掌、着力于指,摆动快而不乱,慢而不断(一般每分钟160-200次之间,缠法超过200次),行如直线等。这一要领要求把肩肘腕等部位放松,不可有一处僵硬,同时以腕关节为主动,带动指关节及肩、肘等关节置于被动地位,促使腕指关节的协调。㨰法手型若握柞(虚握),保持圆柱形。圆柱形一般理解为便于㨰动,其实还有蓄力一层意思。即蓄力于掌、着力于手背小鱼际。蓄力手呈握拳状,但不能紧张。至于其他的手法,也以掌心微涵为好。
“效” 所谓“效”,李业甫要求“一拨见应”。“一拨见应”载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洒,镵石挢引,案扤毒熨,一拨见病之应。”李业甫认为,推拿医生必须勤于治学、苦练手法,熟练把握不同疾病的性质及不同手法的功效,在临床治疗中做到“手法精巧、定位精准、力度精确”,方可起到“一拨见应”之功效。
医禅结合,治养并重
“禅定”的思想在“一指禅”中是十分重要的。一指禅推拿要求术者意守丹田,将意念贯注于手法中,正如禅修之要求意念的集中。另一方面,患者也需安定,专注被操作的穴位上。“一指禅”其实就是医患双方共同将散乱的心念集定于一处,在医者为拇指之端,在患者为医者拇指所点之穴。医者调匀气息,意念守一,凝全身的功力内劲于拇指之端,潜心探究患者的疾病所在,然后循经按穴,扶正祛邪,是一种推拿操作“意到气到,气到病除”的境界。
李业甫在临证中亦体现了“禅”的精神。他认为,在一指禅推法操作时,医者必须思想集中,两目凝视,舌抵上腭,鼻息调匀,气沉丹田,将全身功力运至拇指之尖。尔后,轻缓慢慢地落指于施治的穴位上,和患者息息相通,融为一体。其次,要求医者百节放松,百脉开通,四肢八骸无一僵硬,达到柔和的境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强调自然着力于指端,不要刻意向下按压和使用盲力。
李业甫在推拿治疗疾病的同时,非常重视推拿的养生保健功能,即推拿的“治未病”功能。他认为,推拿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平衡阴阳之功效,常人应用推拿可达到防治疾病、强健身体、延年益寿的功效。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散发、出入的部位。穴位像药物一样,各有它一定的功能和主治作用,如刺激大椎、足三里、气海等穴,具有类似中药黄芪、人参的补气作用,刺激三阴交、血海有同当归样的补血、活血作用。李业甫认为,推拿属自然疗法,既保健又治病,适用于全身,用于内外伤、五官各科疾病都有疗效,没有副作用,是中医富有特色的外治法。事实上,推拿学科现已成为我国人民健康事业必不可少的医疗保健学科。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内容整理自:《中国中医药报》2017年12月19日第四版,作者:余嶂溪 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热门推荐